3D打印新闻 第5页

美国陆军实研究实验室与德克萨斯AM大学联合,开发具有自愈功能的3D聚合物材料,该技术将会应用于从人造肢体到柔性航空部件等多个领域。
3D打印
自从SpaceX首次亮相以来,私人太空发射业已大大扩展,但是某些市场(例如印度)现在才获得监管支持,现在,这些障碍正在逐渐消除,印度私人发射初创公司Skyroot正在飞跃成为该国第一家私人航天运载火箭制造商,并通过一项新的成功的上级发动机燃烧测试取得了重大技术进步..
3D打印 航空
2020年8月24日,南极熊从外媒获悉,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先进制造研究中心(AMRC)的研究人员利用3D打印技术,为航空航天制造商空客公司的大规模制造项目提供帮助。
3D打印 航空
今天要讲的“它们”指的是SLA和FDM工业3D打印机。每种类型的打印机存在都有着它必然的优势,存在必会有对比,这次我们就来瞧瞧这两种机型的不同之处。
3D打印
我们通过3D扫描—内部数据重建—3D打印这样的技术,让外星人的内部构造也可以肉眼可见。
先临三维 3D打印
航空航天3D打印市场以非常快的增速发展,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50亿美元。如今一些火星探测仪或其他航空领域的制造都急切的用3D打印机来开发较轻量化部件。
3D打印 航空
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CU Denver)在仿制能够替代人体组织的材料方面取得突破,研究团队使用液晶弹性体(LCE),用来制造模仿软骨和其他组织等生物特性的3D打印材料。
3D打印 医疗
粘合剂喷射3D打印技术,未来有可能实现4米甚至8米的大幅面制造工艺,而且是"one pass" 超高速模式,可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支持砂型石膏、水泥、陶瓷或者金属等材料。
金属3D打印机 3D打印 汽车
医疗行业正在迅速变化。虽然在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医疗器械制造商仍然需要可行的选择,以高效、低成本的方式为患者和医疗保健提供者制造器械和设备。
3D打印 医疗
Materialise副总裁、软件部总经理Stefaan Motte谈论了Materialise与3D打印企业的合作项目——共同构建标准化的设备语言,将数据的价值带给用户。
3D打印
2020年7月,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点火起飞,中国迈出行星探测的第一步——奔向火星!这不仅是其首款从头开始设计的运载火箭,专门针对非高液性液体火箭推进剂,而且还采用了50个3D打印机制作的零件,3D打印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再立一功。
3D打印 航空
近期美国海军陆战队测验了一款名叫“火神”的3D打印机,该打印机能够运用速干混凝土建造整栋建筑物。
3D打印 航空
普渡大学团队的四名工程学生-Soumya Bandyopadhyay,Julia Meyer,Adeline Naon和Saeel Pai-于1月开始他们的研究。团队在鲨鱼皮的集合形状中汲取到了灵感,设计了鲨鱼皮结构的3D打印散热器。
3D打印
博士生鲁比姆卡·达斯(Rupambika Das)和助理教授哈维尔·G·费尔南德斯(Javier G. Fernandez)采用了多学科的方法,结合了3D打印和生命科学的研究领域,3D打印了几个具有精细调整几何形状的微型物理设备。他们使用该设备展示了前所未有的精确度,通过形成胚状体定向分化干细..
3D打印 医疗
在隐形矫正器制造领域,3D打印牙模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制造工具。用户友好的隐形矫正器设计软件与易于使用的3D打印机相结合,促进了隐形矫正器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牙科诊所实现隐形矫正器椅旁生产成为可能。
3D打印
髋关节置换术是当前最常见的手术之一,预测在未来数十年会更加普及。为了满足持续增 加的需求,人工关节制造商持续精进生产工艺,以各种创新技术生产质量更好、价格更低 廉的髋关节。目前,金属 3D 打印技术已经用于生产许多医疗植入物及其关键零部件,但 为了实现最理..
3D打印 医疗
据《欧洲橡胶杂志》8月3日报道,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3D打印乳液丁苯橡胶(SBR)的方法,开启了打印具有复杂几何形状的各种弹性体材料的新篇章。
3D打印
据悉,测井公司15块微电阻率成像极板3D打印制造日前顺利下线,标志着金属3D打印技术形成批量加工能力。
金属3D打印机 3D打印
为了继续使其技术产品多样化并探索新的创新解决方案以预测行业需求,达诺巴特集团与蒙德拉贡联合公司一起收购了一家专门从事增材制造技术的初创公司BCN3D的股权。
达诺巴特 机床 3D打印
在亚琛弗劳恩霍夫激光技术研究所Fraunhofer ILT的领导下,“futureAM – 新一代增材制造”是于2017年11月推出的,旨在将金属部件的增材制造加速至少10倍。
3D打印 航空
固态铁磁材料形状固定,无法重构;磁流体虽可重构,但室温下呈顺磁性且移除外加磁场后磁性消失。本研究将组装在水油界面的单层磁性纳米颗粒进行阻塞相变,形成磁流体可逆的顺磁性到铁磁性转变。该铁磁液滴表现出有限的剩磁和矫顽力,易重构并保持固体铁磁体的磁属性。该..
3D打印
先进光子源(APS)的新研究表明,3D打印金属零件,没有削弱其结构完整性的气孔,不仅有可能实现,而且不需要额外的设备就能实现。
3D打印
增材制造俗称3D打印,是上世纪末出现的一种新的制造工艺。由于各种限制,没能在工业界普遍应用。在新工业时代的技术条件和应用环境下,这一技术被工业界重新重视,并得到快速应用。
3D打印
近日,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新的3D打印技术,他们将其称为反向激光烧结(ILS)。这种新方法允许多个粉末在同一印数进行烧结,将打印机的激光垂直向上引导通过硼硅酸盐玻璃板将粉末烧结成一层薄薄的粉末,从而将材料的颗粒烧结在一起。
3D打印
铝合金F357不仅重量轻,而且与传统铝合金相比,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和所需的机械性能,例如在宽温度范围内的高强度。它具有极好的焊接性,非常适合后加工,如机械加工或电化学(如阳极氧化)加工。这些特性使F357非常适合于航空航天或汽车行业中的薄壁和复杂结构。
金属3D打印机 3D打印 汽车 航空
俄前景研究基金会对卫星通讯社称,俄罗斯首次对3D打印航空发动机进行了成功的飞行测试,其生产计划于2021-2022年。
3D打印 航空
随着 3D 打印技术越来越成熟,工程师和设计师们越来越依赖该技术来简化他们的产品开发流程、快速迭代新概念、测试原型、优化设计等等。
形创 测量 3D打印
根据2020年3月赛迪顾问发布的《2019年全球及中国3D打印行业数据》,2019年,全球3D打印产业规模达119.56亿美元,增长率为29.9%,同比增长增加4.5%。
3D打印
随着核技术日渐成熟,被誉为“人造太阳”和“人类终极能源”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或有可能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清洁能源、造福后代子孙。这项技术的主要原理是氘和氚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产生核聚变反应,并生成大量热能用于发电。
3D打印 能源
作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二的专业增材制造技术展览会,亚洲3D打印、增材制造展(2020 TCT ASIA)已圆满落幕,疫情并未对展会的火爆程度带来显著冲击,三天的展会日程紧凑且秩序井然。3D SYSTEMS与GF加工方案联合展台如约展示了端到端增材制造解决方案,与现场观众一起重新..
3D Systems 3D打印
“数字建模和3D打印使今天的设计师能够创造出以前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新奇物体。精巧的形状已经成为这个媒介的标志,但值得庆幸的是,作为一种实践,形式的赋予已经从完全的美学拥抱中抽离出来,现在发现成功的是那些数字繁华与经典表面的混合。日本品牌MAGARIMONO在他们新..
先临三维 3D打印
根据3D科学谷的合作伙伴-市场研究公司CONTEXT的最新市场见解,区域隔离已对3D打印机行业造成了巨大影响。
3D打印
Arevo在自行车界并不是一个知名的名字。但这家总部位于硅谷的公司正在利用其在复合材料制造和3D打印方面的专业知识,生产 世界上第一辆3D打印的一体式电动自行车。
3D打印
为应对新冠状病毒检测的需求,全球一些医疗机构与3D打印生态圈中的企业携手在短时间内快速开发3D打印鼻咽拭子,并通过3D打印实现了批量生产, 有的企业的3D打印拭子产量已过百万,缓解了传统检测拭子供应不足的压力。
测量 3D打印
igus推出了为增材制造开发的第三款SLS粉末:iglidur I8-ESD
易格斯 3D打印
3D打印:也称为增材制造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从全球来看,3D打印设备分为个人级、工业级、设计级和专业级;从中国来看,3D打印设备分为桌面级和专业级。
3D打印
据外媒报道,保时捷已经完成了其911 GT2 RS引擎3D打印活塞的首次耐久性测试。测试结果是该部件不仅存活了下来,而且该汽车制造商的研究发现,打印的铝合金活塞跟同类铸造或锻造部件相当甚至还有赶超的潜力。
3D打印 汽车
作为全球首个疫情后举办的3D打印和增材制造展会,2020亚洲3D打印、增材制造展览会(TCT Asia 2020)于在上周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
蔡司 显微镜 3D打印
7月8日,TCT Asia亚洲展如期在上海的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为期三天的中国3D打印盛会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作为国内3D数字化与3D打印领域的佼佼者,先临三维公司在现场有哪些看点,随着小编一起来盘点吧~
先临三维 3D扫描仪 光学测量 测量 3D打印
电动汽车的电动机定子绕组的开发通常是众所周知的瓶颈,3D打印几乎无需模具就可以避免这种开发障碍。由于传统的生产涉及复杂的弯曲和焊接过程,3D打印带来的时间节省尤其是在所谓的发夹式绕组上得到了回报。
3D打印 汽车
Copyright © 1997-2021 mmsonlin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际金属加工网 版权所有